朝游扶桑根,不折拂日枝。
莫食楚萍实,掬海见虹霓。
黄鹄别我影,目尽汉水湄。
况复衔其子,风露何当归。
飘萧软桂丛,零落紫苔衣。
梦魂知尔处,落羽在瑶池。
远游篇寄府教景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谢翱的《远游篇寄府教景熙》是一首充满想象力和深情的诗作。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世界的抒发,还蕴含着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理想追求的坚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
创作背景:《远游篇寄府教景熙》创作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是为景熙而作。景熙在宋末任泉州府教授,因而得名“府教”。该诗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倾向,展现了其高洁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内容:首四句通过描述远游扶桑、取萍实而食、掬海水而饮的场景,展示了诗人追求高洁生活的态度。”不折拂日枝”一句表达了诗人不愿趋炎附势,不愿意攀附新贵的决绝态度。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艺术特点:谢翱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例如,”莫食楚萍实,掬海见虹霓”不仅形容了诗人的游历,也寓意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此外,诗中的意象选择和情感投射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审美观。
情感表达:谢翱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他不仅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通过诗歌,他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和高尚情操。
《远游篇寄府教景熙》不仅是一首描写旅行和自然的优美诗篇,更是谢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和深刻感悟,诗人表达了对于自由、独立和高尚精神境界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以及他们对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