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居效贾岛

岩岩百尺屋,山鬼寂四壁。
独抱震馀桐,横此风中石。
梦见一道者,手持青瓦砾。
谓此有至音,世人不能识。
粟尘起嵯峨,沧海寄一滴。
语罢失其处,觉来空叹息。
摄衣起楚歌,断弦如裂帛。
悬藤月露深,蛟龙舞其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岩居效贾岛》是宋代诗人谢翱创作的一首诗,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深刻感悟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谢翱(宋建宁浦城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曾参与抗元活动,后隐居避世,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谢翱的诗歌多采用象征手法,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他对人生、历史和理想的思考。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岩岩百尺屋,山鬼寂四壁。
    独抱震馀桐,横此风中石。
    梦见一道者,手持青瓦砾。
    谓此有至音,世人不能识。
    粟尘起嵯峨,沧海寄一滴。
    语罢失其处,觉来空叹息。
    摄衣起楚歌,断弦如裂帛。
    悬藤月露深,蛟龙舞其侧。
  • 翻译
    高耸入云的百尺屋,四周寂静无人。独自抱着经风霜洗礼后的桐树,横卧在这风中摇曳的石头上。
    梦中遇到一位道者,他手中握着一块青瓦砾。他认为这里隐藏着美妙的音乐,但世人无法理解。
    灰尘飞扬,仿佛沧海中的一滴海水。话说完便消失无踪,醒来时心中充满空灵般的叹息。
    起身时,听到楚地悲歌,琴声断续如断裂的丝帛。月光照耀下的藤蔓和露水,蛟龙在旁边翩翩起舞。
  1. 作品赏析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岩岩百尺屋”、“山鬼寂四壁”、“沧海寄一滴”等,这些意象既展示了诗人的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将手中的青瓦砾比作有至音的音乐,使诗歌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
  •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逝去时间的感慨、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特别是最后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生短暂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与哀愁。这种情感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1. 写作背景
  • 根据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来看,《岩居效贾岛》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面临着国家动荡、民族危机的现实,同时也有着追求精神自由、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谢翱作为一位积极参与抗元活动的诗人,他的作品中自然会融入这种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意境空间,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象征手法:在这首诗中,诗人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粟尘起嵯峨”中的粟尘象征着世间纷扰,而“沧海寄一滴”则暗示了生命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这种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 语言简练:谢翱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善于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耐人寻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1. 历史文化价值
  • 作为宋代诗人谢翱的作品,《岩居效贾岛》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态度,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
  • 通过对《岩居效贾岛》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以及诗人如何运用传统诗歌形式进行创新和表达个人情感。这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现代应用
  • 在现代社会,许多诗人仍然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谢翱的《岩居效贾岛》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现代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许多现代诗歌创作尝试借鉴传统的表达技巧和象征手法,以此寻求新的艺术突破。
  • 通过解读《岩居效贾岛》,现代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从而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1. 教育意义
  • 在文学教育和诗歌教学中,《岩居效贾岛》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分析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诗歌的基本规律和创作方法。
  •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的问题和人类命运的课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

《岩居效贾岛》不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歌,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同时也能激发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