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夕何萧索,朝家恤殣灾。
民心无奈郁,春意有谁开。
明月舒云懒,游人怯漏回。
堪嗤愚太守,独欲上熙台。
上元罢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元罢灯》是宋代诗人韩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对节日气氛和地方官吏行为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心情。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 诗歌原文:
- 灯夕何萧索,朝家恤殣灾。
- 民心无奈郁,春意有谁开。
- 明月舒云懒,游人怯漏回。
- 堪嗤愚太守,独欲上熙台。
创作背景:韩琦作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政治生涯与文化成就都极具影响力。在庆历新政失败后,他被贬至扬州并最终被召回担任枢密副使等重要职位。尽管他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与范仲淹、富弼等人相比,其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在《上元罢灯》中,韩琦通过描述节日的萧条景象和官员的奢侈行为,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与官员的奢华对比,深刻揭示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诗中的“灯火阑珊”、“明月”等意象传达了节日的凄凉和作者内心的孤独。而“愚太守”的形象则讽刺了那些只顾自己享乐、忽视民生疾苦的官僚政客。
艺术手法:《上元罢灯》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简洁明快,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考。特别是通过对比“灯夕何萧索”与“朝家恤殣灾”,突出了节日的喜庆与人民的不幸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意义。
文化价值: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上元罢灯》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古代节日习俗的描述,读者可以窥见宋代的文化风貌和民俗风情,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深切感悟。
《上元罢灯》作为韩琦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对其个人政治生涯的一种反思,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研究宋诗及宋代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