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二首 其一

大暑丧馀酷,凉秋袪众瘥。
歊氛随雨断,素景入宵多。
雁影穿池月,蛩声出砌莎。
披襟予自快,楚泽任悲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夕二首 其一》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时政的关注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其作品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作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在这一年,刘禹锡因支持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被贬至朗州。这一事件标志着“永贞革新”的开始,也使得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现实。
  1. 作品原文及其解析
  • 诗句原文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诗句解读
  • “故人西辞黄鹤楼”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黄鹤楼作为古代著名的建筑,常常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因此这里的送别充满了诗意与情感。
  • “烟花三月下扬州”则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扬州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被誉为“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描写不仅是对美景的赞美,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或离别。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更是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这里的“孤帆”、“碧空”、“长江”都构建了一个宽广而深邃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道路的祝福与期盼。

通过深入探讨《秋夕二首·其一》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刘禹锡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这种艺术表达形式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