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南堂即事

南堂秋雨清,竹树变愁静。
微寒病体苏,燕坐尘事屏。
高林飒已落,鸣雁去方永。
何以消沉忧,予心在箕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雨南堂即事》是一首宋代诗人韩维所作的诗词。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韩维(约1017年—1098年),字持国,北宋时期人,开封雍丘(今河南开封)人。韩维的父亲韩亿是参知政事,而他自己则受荫入官,曾为太常礼院检讨、门下侍郎等职。他与梅圣俞和欧阳修等人有唱和往来,但与他们相比,他的诗风更为温润不及欧阳修,深远亦不如梅圣俞。《南阳集》便是他流传至今的著作。

  2. 作品原文
    南堂秋雨清,竹树变愁静 。微寒病体苏,燕坐尘事屏。
    高林飒已落,鸣雁去方永。何以消沉忧,予以在箕颍。

  3. 作品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的“南堂”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场所,如庭院或书房,秋天的雨使得这里的环境显得格外清新。诗中通过对秋雨、竹林、落叶、鸣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 抒情手法:诗人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来传达对自然的感慨。“微寒病体苏”表达了诗人在秋雨中感受到身体逐渐康复的喜悦,而“何以消沉忧”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处境的无奈与忧愁。
  • 象征意义:秋季常常象征着收获与成熟,同时也意味着事物的更迭与结束。诗人通过秋雨这一自然现象,隐喻了人生的变迁与内心的不安。
  1. 作品注释及翻译
  • 注释:《秋雨南堂即事》为宋代诗人韩维所作,收录于《南阳集》。诗中通过描述南堂之秋雨、竹树的变化以及鸣雁远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哲思的沉思。
  • 译文:南堂里的秋天雨水清澈,竹树也变得有些凄凉寂静。微寒中,我的身体逐渐康复,于是放下了尘世的烦忧静静地坐着。高高的树林飒然落下,鸣雁飞去的声音悠长无尽。我该如何消除心中累积的忧愁?我在那遥远的颍水边。
  1. 写作背景
  • 创作时间:根据诗中的“予在箕颍”可推测,此诗可能是在诗人任职门下侍郎期间所写,此时他应已在朝廷中担任一定职务。
  • 创作背景:韩维因父亲的官职而有机会步入官场,但他最终选择闭门不出,不再出仕。这样的经历使他对官场有了深刻的体会,从而在作品中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个人的无奈。

韩维的《秋雨南堂即事》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相结合的诗歌,也是其个人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体现。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了解宋代文人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