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陈师白

居士年来净目尘,空花岂复问陈新。
北游岂识无为子,东第常叨不速宾。
忆昔扁舟轻白帝,何年一室老青神。
飘然又指淮山去,傥更山中得异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陈师白》是宋代诗人韩驹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下面将详细探讨韩驹的生平背景、其诗作的艺术特色以及《次韵陈师白》的具体内涵:

  1. 韩驹的生平与成就
  • 个人背景:韩驹,号陵阳先生,是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仙井监(今属四川),字子苍,号牟阳,是学者的尊称。韩驹在年轻时就以诗著称,被苏辙赏识。他的诗作讲究韵律,注重锤字炼句,追求典故的来历,并留下了《陵阳集》四卷。
  • 政治生涯:韩驹的政治生涯颇为坎坷。他曾因苏轼之党的牵连而被贬,后又得以重新出仕,担任著作郎等职。他在宣和年间曾担任秘书少监,并在高宗时期担任中书舍人兼修国史。尽管经历了多次官职变动,但韩驹始终未放弃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
  1. 《次韵陈师白》的艺术特点
  • 语言韵味:韩驹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力度,他善于运用平仄和押韵来增强诗句的音乐性。通过这些精心的安排,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 意境深远:韩驹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秋日景色的画面,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淡泊。这种意境的创造,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 哲理寓意:除了描写自然景观外,韩驹还在诗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例如,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无为子和东第常叨不速宾等概念的理解,这反映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洞察。
  1. 《次韵陈师白》的主题分析
  • 自然之美:诗中的“北游岂识无为子,东第常叨不速宾”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受。他认为自然界的美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只能通过亲身体验来领悟。
  • 生活哲思:诗中提到的“居士年来净目尘”,暗示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保持心灵的纯洁,不被外界纷扰所染。
  • 人生态度:最后两句“飘然又指淮山去,傥更山中得异人”透露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他向往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期待在山水之间找到精神的自由。

韩驹的《次韵陈师白》不仅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诗歌,更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人生写照。这首诗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成为宋诗中的瑰宝,值得深入品味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