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骤冷凄然

天高气萧瑟,薄薄寒中人。
登山兮临水,贫士志不平。
惆怅徒自怜,羁旅谁友生。
申旦耿不寐,淹留可无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骤冷凄然》是一首宋代的诗歌,由韩淲所作,全文如下:天高气萧瑟,薄薄寒中人。登山兮临水,贫士志不平。惆怅徒自怜,羁旅谁友生。申旦耿不寐,淹留可无成。 这首诗表达了在雨后的天气里,诗人独自登山临水,感受着寒风和孤独的情感。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韩淲(约1087—1162),字昌老,号涧泉居士、绿林散人,南宋诗人,著有《涧泉集》,其与赵蕃并称“二泉”。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文学作品却广为人知。
  2. 文学价值: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其中,“天高气萧瑟,薄薄寒中人。”不仅描绘了雨后的气候,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此外,“登山兮临水,贫士志不平。”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志向和无奈。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3. 艺术特色:韩淲擅长使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达深远的主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情感力量。同时,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作为诗歌的载体,通过对雨后天气的描述来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自然的感悟。此外,他还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富有诗意和美感。
  4. 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还能够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韩淲的这首《雨后骤冷凄然》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社会心态和精神追求。因此,研究这首诗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韩淲的《雨后骤冷凄然》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深意的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