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臧奎之宁州谒韩使君

路远邠郊外,严冬去若何。
时平防贼少,山险下驴多。
塞色晴犹惨,蕃音译尚讹。
贤侯虽礼待,陟屺愿频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臧奎之宁州谒韩使君》是魏野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臧奎前往宁州拜访韩使君这一重要事件的关切及祝福之意。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魏野(960-1019年),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今河南陕县)人。作为宋初著名的隐逸之士,魏野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其诗宗晚唐,效法贾岛、姚合,为诗精思苦吟,多平淡闲远之作。魏野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其个人的隐逸生活和审美趣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 作品原文:路远邠郊险,时平防贼少。塞色晴犹惨,蕃音译尚讹。贤侯虽礼待,陟屺愿频歌。

  3. 作品鉴赏

  • 魏野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路途的描述,表达了对友人出行的关心和担忧。诗句“路远邠郊险,时平防贼少”描绘了路途的遥远和安全状况,体现了诗人对朋友安全的重视。
  • 对于吐蕃地区的描述,使用了“塞色晴犹惨,蕃音译尚讹”这样的词汇,反映出作者对异国风情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渴望。
  • 在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贤侯虽礼待,陟屺愿频歌”,虽然韩使君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和照顾,但诗人还是希望友人能够频频歌唱,以此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
  1. 文化背景:《送臧奎之宁州谒韩使君》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同样值得注意。在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常常关注边疆事务和边防安全,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又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与忠诚。

  2. 艺术特色:从艺术角度来看,魏野的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细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后人的认可。无论是押韵、对仗,还是情感的流露,都体现出了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

《送臧奎之宁州谒韩使君》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魏野个人生活经历和艺术追求的体现。通过欣赏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友情和国家的真挚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