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洪州华林胡氏书斋

江僧昨日到茅斋,曾向华林挂锡来。
因说胡家宗族盛,御书楼对义门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洪州华林胡氏书斋》是宋代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魏野(967-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五代宋初著名的隐逸诗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读书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后因家道中落而流寓四方,晚年归隐于嵩山少林寺旁的草堂寺。魏野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作品创作时间:此诗创作的时间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从诗中的“江僧昨日到茅斋”等语句来看,可以推测这是在魏野隐居嵩山期间所作,反映了他与僧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与当地文化环境的融合。
  1. 诗词原文
    江僧昨日到茅斋,
    曾向华林挂锡来。
    因说胡家宗族盛,
    御书楼对义门台。

  2. 诗词解析

  • 首联解读:“江僧昨日到茅斋”描绘了一幅僧人造访的场景,通过“昨日”二字,展现了一种时间的流转感和僧人的亲近感,同时也暗示了僧人的到来带有某种使命或目的。
  • 颔联解读:“曾向华林挂锡来”则具体描述了僧人到来的目的和过程。挂锡,是一种佛教仪式,意为将锡杖悬挂于树或石上以示遁世高洁。这里的“曾向华林挂锡来”可能指的是僧侣在华林寺进行的宗教活动,也可能意味着僧人与当地的文化交流。
  • 颈联解读:“因说胡家宗族盛,御书楼对义门台”则是全诗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胡家宗族”的描述,展现了胡家在当地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御书楼对义门台”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地方官府对胡家的重视,也彰显了胡家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地位。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此诗通过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既有自然的宁静之美,又有人文的繁华之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 语言精炼:整首诗用词简洁明快,既保留了古诗的韵味,又不失新意,体现了魏野作为隐逸诗人的语言功底和创新精神。
  • 主题鲜明:诗中虽然未直接阐述主题,但从“胡家宗族盛”和“御书楼对义门台”的描述中不难体会到作者对于家族荣耀和文化传承的关注。

《寄题洪州华林胡氏书斋》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和哲理的作品。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宋代隐逸文化的风貌,同时也启示我们在追求个人理想和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应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