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亭

灼灼曾晖渐欲西,长桥弭棹倚栏时。
湖光渺漭浮寒鉴,山色依稀抹黛眉。
一舸功成非本志,三秋归思亦何迟。
始终唯有天随子,笑却旌招理钓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高亭》是宋代诗人罗与之创作的诗。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1. 作者简介
  • 罗与之,字与甫,一字北涯,自号雪坡。他生于宋代,籍贯为江西吉安南螺川(今属江西省)。罗与之相终,晚年潜心性命之学,诗多写山水景物和隐逸趣味。
  • 罗之之所以能成为宋代杰出的诗人之一,除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创作出富有哲理且意境深远的诗作。例如他的《三高亭》,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灼灼曾晖渐欲西,长桥弭棹倚栏时。”描述了夕阳西下的景象,长桥卧波,诗人凭靠在栏杆上,看着这一切,流露出心境的平和、喜悦与安闲。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水乡暮归图,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宁静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
  • “湖光渺漭浮寒鉴,山色依稀抹黛眉。”进一步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景,湖面波光粼粼,映照着苍凉的寒月,山色在远处若隐若现,如同女子的眉毛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这些生动的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美丽的景色之中。
  • “一舸功成非本志,三秋归思亦何迟。”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的追求并不在其心中,即使到了晚年,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超脱的心态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 “始终唯有天随子,笑却旌招理钓丝。”意味着尽管外界有诱惑,如旌旗招引,但诗人仍然坚守自己的内心,不为所动,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活。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超然态度,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
  • 在艺术风格上,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朴素的文字中透露出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这种风格使得这首诗不仅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还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三高亭》不仅是罗与之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宋代诗歌艺术的瑰宝。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对人生的启示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