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城读史 其十四

李生平生嘻佛法,厕筹拭面邦计空。
那知铁马浮江日,却是神僧建塔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城读史 其十四》是一首由宋代诗人罗公升创作的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罗公升(字时翁,一字沧洲),生于宋末,原籍永丰(今属江西)。他以军功在宋朝初年被授以本县尉之职。尽管他的家族有从文天祥勤王的背景,但他最终未能与宋宗室赵孟荣等图恢复中原。归隐后,他倾尽家财游历燕、赵地区,并与宋宗室赵孟荣等人计划恢复事业,但未果。罗公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悲剧命运,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他的诗歌中透露出深沉的历史感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2. 诗作原文及翻译:《燕城读史》作为宋代诗人罗公升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他对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独特见解。该诗首句“主父变服强公叔,魏武迁都违众臣。”揭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其中“主父”指的是秦始皇,而“主父变服强公叔”则是指他如何通过改变服饰来掩饰自己的野心,从而迷惑对手。接下来的一句“魏朝失政高欢讥”则是描述北魏末年政治腐败,高欢趁机讥讽朝政,暗指当时的政治混乱和权力斗争。诗句“奸雄觇国自有在,岂必儒者能知几。”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如项羽、曹操等的看法,认为这些人物虽然有其奸诈之处,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他们的策略和行动是难以预料的。最后一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英雄迟暮的感慨,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和哀愁。

  3. 创作背景:罗公升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末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于抗元复国的浪潮之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罗公升本人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创作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代的观察。他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个人情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展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

  4. 赏析:罗公升的这首《燕城读史 其十四》是宋代诗人的杰作之一。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要回顾,更是对人性、权力和政治斗争的深刻剖析。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在艺术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观,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悲欢离合。此外,罗公升的诗歌中还透露出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关系的深刻认识。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观点,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理解,也是对他自身经历的反思和超越。

罗公升的《燕城读史 其十四》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洞察力和人文情感的优秀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