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游仁翁

南山有好鸟,来集鸿鹄行。
鸣声日已都,六翮岁以长。
虽云气类集,习久迹已忘。
所期逍遥游,一息视八荒。
三年稻粱少,去与鹰鹯翔。
好音变饥啸,鸷声嗔馋肠。
重来见鸿鹄,反噬气益张。
鸿鹄不汝尤,矰缴防汝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游仁翁》是宋代诗人罗公升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下面将对其内容、特点以及背景进行分析:

  1. 原文
    南山有好鸟,来集鸿鹄行。
    鸣声日已都,六翮岁以长。
    虽云气类集,习久迹已忘。
    所期逍遥游,一息视八荒。
    三年稻粱少,去与鹰鸇翔。
    好音变饥啸,鸷声嗔馋肠。
    重来见鸿鹄,反噬气益张。
    鸿鹄不汝尤,矰缴防汝伤。

  2.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赠游仁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自由的情感。诗中通过“南山有好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 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如“鸣声日已都”,“六翮岁以长”,生动地展现了鸟儿的成长过程。同时,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也运用了对比和转折的手法,如“好音变饥啸,鸷声嗔馋肠”,使得诗歌更具戏剧性和表现力。
  1. 写作背景:《赠游仁翁》的创作背景是在诗人与游仁翁的一次对话中产生的灵感。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赠游仁翁》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对自由与自然之美的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