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大旱

吴越龙蛇年,大旱千里赤。
寻常粳穄地,烂漫长荆棘。
蛟龙久遁藏,鱼鳖尽枯腊。
炎暑发厉气,死者道路积。
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
是时西羌贼,凶焰日炽剧。
军须出东南,暴敛不暂息。
复闻籍兵民,驱以教战力。
吴侬水为命,舟楫乃其职。
金革戈盾矛,生眼未尝识。
鞭笞血涂地,惶惑宇宙窄。
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
冤对结不宣,冲迫气候逆。
二年春及夏,不雨但赫日。
安得凉冷云,四散飞霹雳。
滂沱消祲疠,甘涧起稻稷。
江波开旧涨,淮岭发新碧。
使我扬孤帆,浩荡入秋色。
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
长风卷云阴,倚柂泪横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吴越大旱》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情感,深刻描绘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干旱状况以及人民所承受的巨大苦难。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介绍
  • 苏舜钦,宋绵州盐泉人,字子美,号沧浪翁。他是苏舜元的弟弟,仁宗景祐元年进士。
  1. 诗歌原文
    吴越龙蛇年,大旱千里赤。
    寻常粳秔地,烂漫长荆棘。
    蛟龙久遁藏,鱼鳖尽枯腊。
    炎暑发厉气,死者道路积。
    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
    是时西羌贼,凶燄日炽剧。
    军须出东南,暴敛不暂息。
    复闻籍兵民,驱以教战力。

  2. 诗意内容

  • 自然描写:“寻常粳秔地,烂漫长荆棘”描述了由于长期的干旱,原本适合种稻的平原变成了长满了荆棘的荒地。
  • 社会环境:“炎暑发厉气,死者道路积”反映了酷热的夏季带来的死亡与悲痛。
  • 政治背景:“是时西羌贼,凶燄日炽剧”指出了当时的政治背景中,西羌叛乱使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 民众生活:“军须出东南,暴敛不暂息”表达了因战争而不得不从南方调集军队,导致百姓负担加重的情况。
  • 社会矛盾:“复闻籍兵民,驱以教战力”揭示了政府为了军事目的而对百姓进行征召和压迫。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诗中使用“寻常粳秔地”与“烂漫长荆棘”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干旱带来的破坏力。
  • 象征手法:使用蛟龙、鱼鳖等象征性元素来表达自然界的无力以及对人民生活的打击。
  • 情景交融: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展示了一个因干旱而受苦受难的人间景象。
  1. 历史背景
  • 在北宋时期,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和政治腐败等问题,农民起义频繁发生。苏舜钦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这种苦难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1. 情感表达
  • 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述,诗人传达出深深的同情和忧虑。他的诗句充满了对人民苦难的悲悯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谴责。

《吴越大旱》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灾害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苦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