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投子月圆颂

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昨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第九十七投子月圆颂》是宋代诗人释义青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以下是对该诗及其创作背景、文学特征、艺术价值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昨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2. 创作背景:释义青的生平不详,但据传他曾居住在投子山,并有著作《空谷集》。他的去世时间在神宗元丰六年,享年五十二岁。《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收录了他的诗歌,为研究其作品提供了重要资料。

  3. 文学特征

  • 意境深远:《第九十七投子月圆颂》通过描绘月亮的圆缺变化,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体现了诗意与哲思的结合。
  • 简洁明快: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哲理的领悟。
  • 意象生动:诗中的月亮、清风、石龟等意象,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 艺术价值
  • 该诗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当时的文学风貌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通过对月亮变化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哲理相结合,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雒阳宫殿已尘嚣。”(白居易)
  • 该诗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界的景象,如明月、清风、石龟,也有人文景观,如木马潭、金乌等。这些意象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第九十七投子月圆颂》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宋代诗歌的佳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自然、理解人生的新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