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
临济喝处,德山棒头耳聋;
德山棒时,临济喝下眼瞎。
虽然一搦一抬,就中全生全杀。
偈颂三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三首 其三》是宋代释梵琮创作的一首偈颂诗,表达了对佛性、众生平等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本质的独特见解。在佛教文化中,文学作品往往以韵律和谐的语言传达深邃的哲理和宗教情怀。
该诗通过“三世诸佛不知有”开篇,强调了佛性超脱世俗认知的特点。接着使用“狸奴白牯却知有”对比了众生与佛陀的不同认识层面,揭示了佛性和众生心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此外,诗中还提到了“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的观念,展现了一种超越种族和财富偏见的普世情感,体现了佛教提倡的慈悲为怀的精神。
诗中通过对“寒拾相逢开笑口”的描述,传达了一种随机相遇、即刻结缘的喜悦感受。这一表达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色彩,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流转与缘分把握的深刻理解。同时,“八两半斤,十升一斗”等比喻,巧妙地利用重量概念来隐喻世间万物和人心的相对性和复杂性。
诗中“三世一切佛,同入这窼窟。”这句话概括了佛教的世界观,即所有生命的归宿都是最终的极乐世界。这种思想体现了佛教追求解脱和涅槃的目标,也是诗中所要传达的核心精神之一。
诗中还包含了一些生动的日常景象和动物形象,如“野干鸣,师子吼”等,这些自然元素被用来象征生命中的喜怒哀乐以及自然界的和谐美好。例如,“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不仅指代了家庭和亲情,更是一种普遍的生活哲学,强调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保持善良与乐观。
《偈颂三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文学佳作,更是一幅佛教哲学的画卷,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传递了佛教中的诸多重要观点和生活智慧。这首诗不仅是对佛学的一种赞颂,也是对人生百态的一种深刻反思,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