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三十八首 其三十二

当阳打动番南鼓,万象森罗立地闻。
不是大家齐则剧,难消白日到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三十八首·其三十二》是宋代释从瑾创作的一篇作品,以鼓声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宏大场面与个人努力之间关系的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作原文
    当阳打动番南鼓,万象森罗立地闻。不是大家齐则剧,难消白日到黄昏。

  2.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出自宋代僧人释从瑾之手。释从瑾,一名释从惠,字明觉,号师观,浙江杭州人。他是一位禅宗僧人,擅长文学,尤以佛经偈语、诗词见长。此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内容来看,应是在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而佛教文化却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释从瑾作为一位禅僧,可能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感悟,将禅宗思想融入诗歌之中,以此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3. 诗作鉴赏:《颂古三十八首·其三十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释从瑾作为一名禅僧的文学造诣。诗中描绘了当阳之地响起番南鼓声,万象为之静听的场景。这种宏大场面并非众人齐心协力就能轻易达到,而是因为鼓声强烈,仿佛能抵挡白日直到黄昏。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更是对禅宗“顿悟”概念的一种隐喻。释从瑾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哲学观念,即个体的努力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集体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4. 诗作主题:在这首诗中,释从瑾通过鼓声这一象征物,探讨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即使是最微小的声音,也能引起巨大的反响。这既是对禅宗“声无大小”思想的继承,也是对个体力量的一种肯定。诗中的鼓声象征着禅宗修行中的顿悟时刻,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声响,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和觉醒。

  5. 影响评价:这首诗在禅宗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释从瑾个人的文学成就,也为后世禅宗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在禅宗文化中,鼓声常常被用来象征悟道时的心境,而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展示了释从瑾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禅宗文化的认同和支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禅宗思想和宋代文学的融合,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

《颂古三十八首·其三十二》不仅是一首表达特定情感和哲理的诗歌,也是研究宋代禅宗文化和文学作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宋代佛教徒的生活态度、哲学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