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五十三首 其二十二

通身是眼见不及,遍身是耳闻不彻。
通身是口说不著,通身是心鉴不出。
直饶尽大地明得,无丝毫透漏。
犹在半途,据令全提。
域中日月纵横挂,一亘晴空万古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五十三首·其二十二》是宋代诗人释克勤所作的一首诗歌,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万象的超然和悟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及其背景
  • 原文:通身是眼见不及,遍身是耳闻不彻。通身是口说不著,通身是心鉴不出。直饶尽大地明得,无丝毫透漏。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具体作者为释克勤。根据现存的资料,释克勤是宋代的一位禅师,以禅宗教义闻名。他的生活经历及哲学思想可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鉴赏分析:这首诗通过“通身”的表达形式,描绘了一个无法用肉眼、耳朵、语言或心灵洞察的世界,体现了诗人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这种表述方式既是一种哲理的探讨,也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1. 诗句解析与欣赏
  • 视觉与听觉的局限:诗中的“所见不及,所闻不彻”表达了人们往往只能接触到事物的表面,而无法触及到事物的本质。这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局限性,也是诗人试图引导读者去反思的一个切入点。
  • 口与心的局限:“口说不著,心鉴不出”则进一步强调了言辞与内心判断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的无力感。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鼓励人们在言语表达之外,还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 超越与领悟:最后两句“直饶尽大地明得,无丝毫透漏”,意味着即使整个世界都明亮透彻,也无法完全被洞悉或理解,反映了诗人对知识与真理的深刻理解。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思想深度:此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禅宗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 教育意义:作为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偈五十三首·其二十二》不仅是文学上的研究材料,也是教育领域中极好的教材。它可以帮助学生和研究者理解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偈五十三首·其二十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