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徐鼎臣常侍

不将才名暂时夸,人仰声名遍海涯。
月满朝衣听禁漏,更阑分直扫宫花。
谏书未上先焚稿,御笔曾传立草麻。
见说下朝无一事,小池栽苇学僧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徐鼎臣常侍》并非释印粲的作品,而是宋代释印粲的诗作。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徐鼎臣的尊敬和赞美,展示了作者的才情与抱负。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释印粲,字子明,是唐代的一位著名僧人,他不仅在文学上有造诣,还精通音律、书法等多领域知识。他的诗歌以其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歌原文
    不将才名暂时夸,人仰声名遍海涯。
    月满朝衣听禁漏,更阑分直扫宫花。
    谏书未上先焚稿,御笔曾传立草麻。
    见说下朝无一事,小池栽苇学僧家。
  3.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徐鼎臣的敬仰之情。首句“不将才名暂时夸”,意指不因为一时的才华或名声而自夸,表现出谦逊的态度。接着,“人仰声名遍海涯”,描绘了徐鼎臣声名远播的景象,彰显了他的崇高地位。第三句“月满朝衣听禁漏”,形容徐鼎臣在朝廷中的地位尊贵,如同月明星稀的夜晚,其形象清晰可见。最后四句,“谏书未上先焚稿,御笔曾传立草麻”,表达了徐鼎臣勤勉尽责、忠诚于国的形象;“见说下朝无一事,小池载苇学僧家”,则展现了徐鼎臣在闲暇之余,依然保持着一颗向佛的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4. 创作背景:虽然关于《赠徐鼎臣常侍》的具体创作背景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但根据诗人的创作习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推测这首诗是在唐晚期创作的,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权力、责任和道德规范的思考。

《赠徐鼎臣常侍》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敬仰之情的诗作,也是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唐代诗人生平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