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首 其十一

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
若人解实相,于中无虚诳。
说与不说同,是即名最上。
实相未全融,语默空花同。
而复结空果,后进不能通。
何故不能通,缘师指落空。
依妄不归实,师子堕邪宗。
二妄相依堕,带累千万个。
因一人道虚,万类皆招祸。
不了却自心,只管说他过。
将谓佛法僧,也似陈行货。
倒床吃不得,苦痛忍难过。
晓夕无把捉,又见火轮磨。
始悔我自错,无福转加祸。
未得将为得,未证将为证。
妄想一刹那,果招沙劫病。
皆是自欺心,不依佛慧命。
六度未能圆,五戒犹未定。
口说一切无,贪嗔转增盛。
人问道如何,胡应全无性。
此不见性种,三界魔民虫。
众生若遭遇,万劫堕贫穷。
自坏他亦坏,自聋他亦聋。
自堕彼亦堕,自空彼亦空。
究竟还如佛,万像一镜中。
若能如是解,可表警凡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三十首·其十一》是一首由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创作的诗歌。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历史背景:

  1. 原文与注释
  • 原文: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 翻译:如果没有所有的心,那么还需要用什么去处理所有的事物呢?
  • 解析:此句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通过“无”来达到真正的“有”。这里的“一切心”指的是人的一切烦恼和执着,而“一切法”则是指世间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通过去除心中的杂念,才能真正领悟到世界的本源。
  1. 文学特色
  • 直白简练: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直白,没有过多的修饰,每一句都直接表达了禅宗的修行理念。这种简洁明了的风格使得读者能够迅速抓住诗歌的要义,深入理解禅宗的精神。
  • 意境深远:虽然语言简单,但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却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更是在引导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如何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明悟。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此诗为宋代作品,反映了当时禅宗文化的影响和发展。宋代是中国禅宗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禅师都有著书立说,传播禅宗思想。
  • 文化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修行方法强调内心体验和直指人心,这与儒家的外在修养和道家的自然无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释印肃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也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偈颂三十首·其十一》不仅是一首宗教哲学性质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向人们传达了禅宗的核心理念,即通过“无”来达到真正的“有”,这对于理解佛教的深层教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教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