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四首 其四

不因孤露妄难休,大□既成难悉婺。
江烟梅雨却知音,□出头人有何极。
师子儿,无畏力。
满目相知不相识,枯木寒灰唯我知。
浩浩资深源汲汲,翘松野鹤表吾师。
吾师心兮心常寂,常寂光中饶益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十四首其四》是宋代释宗杲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作品以其深邃的禅意、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中,释宗杲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修行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体验,还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自然与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下面将深入探讨此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释宗杲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禅宗僧人,他以看话禅派的创始人而闻名,强调通过语言和文字来领悟佛法,而非仅仅依赖口头讲解。他的这种教学方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
  • 诗歌时代:这首诗作完成于宋代,这是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宋代的文人雅士们崇尚文化,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艺氛围。在这种环境下,释宗杲的作品无疑得到了文人墨客们的高度评价和喜爱。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偈颂十四首其四》中使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大”字既代表佛的伟大,也暗示着诗人自身的修为。同时,“江烟梅雨”等词汇则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而又充满禅意的氛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 语言精炼:在短短的四句诗中,释宗杲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每一句都精心构思,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深刻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体现了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高度成就。
  1. 哲学内涵
  • 生死观:诗中的“师子儿,无畏力”表达了释宗杲对生命的无畏态度以及面对生死的坦然。他认为生死乃宇宙常态,不必过于担忧,应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一哲学观点为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
  • 人与自然:诗中的“江烟梅雨却知音”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认为人应该像树木一样,即使历经风吹雨打,也能保持内心的坚韧和智慧。这种看法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

《偈颂十四首其四》不仅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诗词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学内涵的宗教文献。它不仅展现了释宗杲个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理念,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宋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而言,了解并研究这首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