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四宾主 其十七

宾主互用,动亦非动。
佛祖机关,不妨重弄。
法共不共,十八何用。
一相无相,自知轻重。
信手拈来,得时不会。
龟毛作过,兔角受罪。
山河俱动,此义失宗。
宗非山河,俱动是梦。
动亦不动,收来无用。
这回捉败,永不费功。
宾亦无宾,道孰可名。
今父逃逝,契悟方亲。
主得真主,佛祖共举。
认贼为子,不敢相许。
万国来亲,唯一佛身。
血脉不断,得者欣欣。
更下注脚,盲人摸索。
见中求见,病消求药。
和光同尘,没量智人。
有谁相识,资深资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四宾主 其十七》为宋诗,由释印肃所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哲学意味,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珍贵之作。下面,将详细解析该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1. 内容概述
  • 主题与思想:作品通过描绘一种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的哲学图景,体现了诗人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它不仅仅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写,更是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 象征意义: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性语言,如“甜瓜”与“苦瓠”,象征着事物的表面与内在、表象与实质之间的矛盾关系。这种象征手法加深了诗歌的层次感,使得读者在解读时能够有更多的联想空间。
  • 艺术手法:诗中巧妙地使用了对比和反转的手法,如“山河俱动,此义失宗”。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在感受诗歌之美的同时,能够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1. 哲学思考
  • 动静观:“宾主互用,动亦非动”,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动态平衡的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动静结合往往能够产生更加丰富和深邃的艺术效果。
  • 真假观:“法共不共,十八何用”反映了诗人对真与假、是与非的深入探讨。在这个层面上,诗歌不仅是文字的艺术表达,更是哲学思考的体现。
  • 轻重观:“一相无相,自知轻重”揭示了个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种对自我认知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
  1. 艺术特色
  • 意象创造:在《颂四宾主 其十七》中,诗人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意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与读者产生共鸣。
  • 语言精炼:释印肃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诗意,他能够将深奥的道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诗歌易于理解而又不失深意。
  • 情感深沉: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思考,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1. 文化价值
  • 禅宗思想的反映:作为临济四料拣和洞山四宾主的一部分,该诗反映了禅宗思想的某些特征。禅宗强调的是心性的直接体验和超越言语的描述,这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学传承:这首诗作为偈颂中的一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诗歌形式,也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颂四宾主 其十七》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哲学和文化层面上也具有重要价值。它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