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非不心,未得印时生死侵。
除非一搭无纤翳,六道皆标我相形。
颂十玄谈 其一 心印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十玄谈·心印也》是宋代诗人释印肃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世界和宇宙真理的理解。
《颂十玄谈·心印也》是释印肃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佛学修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状态。在这首诗中,“心心”指的是内心的真实,而“非不心”则表明尽管外在环境复杂多变,但内心依然保持着纯真与清明。诗中描述了一种理想状态,即在没有外界杂念干扰时,内心能够保持清净和独立。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精神独立的追求。
从文学角度来看,《颂十玄谈·心印也》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其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诗中的“心心,非不心,未得印时生死侵。除非一搭无纤翳,六道皆标我相形”等句子,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意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这种表达方式在宋代文人诗词中较为常见,强调通过诗歌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哲学理念。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时期,此时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佛教文化的接受程度较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释印肃创作了这首《心印也》,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能,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个人修养的关注。同时,这首诗在当时的文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后人传颂不衰。
《颂十玄谈·心印也》不仅是一首表现释印肃个人思想和艺术追求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宋代文学风貌和文化特点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哲学观念和文学审美,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活和社会时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