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世界口相吞,不断圆音说普门。
唯有普庵知说处,一个穷人不著裈。
学无学颂一十五首 其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学无学颂一十五首》其十五”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该诗的作者是释印肃,俗姓余,号普庵,生于袁州宜春(今属江西)。释印肃自幼跟随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并在二十七岁时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他游历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并有深刻的省悟。他在二十三岁归寿隆后,开始筹建梵宇,孝宗乾道二年(1166)始营梵宇,五年后去世,享年五十五。他的作品被编入《普庵印肃禅师语录》,并收入《续藏经》。他的生平和事迹在《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中有详细记载。
作品原文:昨夜三更日卓中,满天星斗雨蒙蒙。三门佛殿相携手,要去西天路不通。 十方世界口相吞,不断圆音说普门。唯有普庵知说处,一个穷人不著裈。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僧人夜晚修行的场景,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世间繁华与内心清净的对比。诗中的“昨夜三更日卓中,满天星斗雨蒙蒙”形象地描绘了深夜时分的景象,而“三门佛殿相携手,要去西天路不通”则展现了修行者的决心和毅力。最后两句“十方世界口相吞,不断圆音说普门。唯有普庵知说处,一个穷人不著裈”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境界的独特理解,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净。
通过对《学无学颂一十五首》其十五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宋代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