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二十六首 其四

不是风幡不是心,祖师正眼只如今。
如今不识山河碍,识得如今海岳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二十六首·其四》是宋代诗人释嗣宗的一首作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释嗣宗,宋朝时期的禅师,幼时学习佛法,后出家成为僧人,曾拜妙湛慧禅师为师,并得到了宏智正觉禅师的认可,后来他出住普照寺、善权寺和翠岩寺,最后迁至庆元府雪窦寺。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学习佛法到出家修行,再到传播佛法的过程,最终在雪窦寺圆寂。

  2. 诗词原文:《颂古二十六首·其四》的原文如下:
    不是风旛不是心,祖师正眼只如今。
    今不识山河碍,识得如今海岳沉。
    这首诗表达了释嗣宗对于佛法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外在的风幡或是内心的杂念,而是如实地认识当下的世界,包括山河和大海等自然景物。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体验到佛法的力量和深度。

  3.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山河”与“海岳”的描述,展示了释嗣宗对佛法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虽然山河和海岳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并不妨碍佛法的存在,但人们如果不能认识到佛法的真实意义,就无法体会到它们的价值。因此,真正的佛法在于认识到世界的本真面貌,而非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

  4.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释嗣宗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创作的,例如当他面对自然景观时所引发的思考。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体现了释嗣宗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颂古二十六首·其四》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释嗣宗对佛法的一种深刻诠释和体验。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佛法的追求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