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五十一首 其三十二

不慕诸圣,不重己灵。
櫜弓戢矢,坐享太平。
德山有棒,正好束之高阁。
临济有喝,也应无处施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五十一首·其三十二》是宋代释大观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生活态度。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人介绍
  • 释大观,字无为,号清静道人,北宋临济宗僧,俗姓陈,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他是禅宗四十八祖,与慧能、惠能并称“南能北秀”。他一生精勤禅学,著述甚丰,有《无门关》、《清静经解》、《楞严经解注》等著作传世。
  1. 诗歌原文
    面皮擘破,喝散钟山之云。
    拄杖横挑,穷尽天台之境。
    玲珑岩下忽相逢,一笑令人发深省。

  2. 诗句解析

  • 首句中的“面皮擘破”和“喝散钟山之云”,描绘出释大观豁达的性格和他面对困境时的洒脱态度。
  • “拄杖横挑”和“穷尽天台之境”则展现了他的修行境界和对禅宗哲学的理解。
  • “玲珑岩下忽相逢,一笑令人发深省”则体现了释大观与人为善、随缘自适的生活哲学。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释大观的禅宗思想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禅宗文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 艺术特色
  •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钟山之云”、“天台之境”等,使得整首诗具有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美感。
  • 在语言运用上,诗中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偈颂五十一首·其三十二》是宋代释大观的杰作,它不仅是一首表达禅宗思想的作品,也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和哲理深度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禅宗文化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