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诗 其二

渊智弘慈大辨才,端居波上绝纤埃。
祥光射散千门病,甘露倾消万国灾。
翠柳变成金世界,白莲涌出玉楼台。
我今稽首焚香礼,愿向人间应念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音诗 其二”是一首描绘观音大士慈悲救苦、普渡众生的诗作。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1. 诗歌原文
  • “渊智弘慈大辨才,端居波上绝纤埃。”描述了观音菩萨智慧广博、慈爱无边,居住在水之上,远离一切尘世纷扰。
  • “祥光射散千门病,甘露倾消万国灾。”形容她的神迹能够治愈人们的疾病,解救世界的灾难。
  • “翠柳变成金世界,白莲涌出玉楼台。”描绘了观音菩萨所到之处,万物皆变,金碧辉煌的世界,以及她所化现的美丽莲花楼台。
  • “我今稽首焚香礼,愿向人间应念来。”表达了诗人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祈求她能降临人间,为人们带来平安与福报。
  1. 诗歌鉴赏
  • “观音诗 其二”不仅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神通广大,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以及对观音菩萨的崇敬之情。通过对观音菩萨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崇高精神。
  1. 历史背景
  • 据史书记载,释契适是宋代的一位高僧,他在佛教界的声望很高,其作品深受后人所推崇。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宋初时期。当时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文人墨客都热衷于撰写与佛教相关的诗文。
  1. 文学价值
  • 在文学创作中,“观音诗 其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和文人对于宗教的深刻理解。
  • 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如“翠柳变成金世界”、“白莲涌出玉楼台”,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使得观音菩萨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感人。
  1. 社会影响
  • 在宋代,佛教与道教并称“二教”,观音菩萨作为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深受民众喜爱。这首诗的出现可能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 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看到宋代文人对于宗教文化的热情及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观音诗 其二”不仅是一首赞美观音菩萨的宗教诗篇,也是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宗教观念及文人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当时社会的普及程度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