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诗 其十

觉源非有等差心,物性陶溶逐浅深。
昏惑道中瞻月角,辨才门里听潮音。
彩云轻罩山辉玉,花雨斜飞地涌金。
终拟龙绡图画看,供承香火老东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音诗 其十》是宋朝禅僧释契适创作的一首佛教题材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观音法力和智慧的崇敬之情

在这首诗中,释契适通过对观音菩萨的描述和赞颂,展现了其慈悲与智慧,以及对世间烦恼的超然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句内容
  • 平等慈悲:首句“觉源非有等差心”揭示了观音的平等观念,不因众生差异而有所偏爱。
  • 自然描绘:通过“物性陶溶逐浅深”、“昏惑道中瞻月角”、“辨才门里听潮音”,诗人用生动的画面描绘了观音菩萨的智慧和神通。
  • 生活场景:“彩云轻罩山辉玉”、“花雨斜飞地涌金”描绘了观音菩萨所到之处的自然美景和祥和氛围,使人们感受到观音菩萨的慈悲与美好。
  • 宗教意象:“终拟龙绡图画看,供承香火老东林”表达了人们渴望通过观想观音菩萨的形象,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救赎。
  1. 文化内涵
  • 佛教哲学:通过观音菩萨的描绘,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教义,强调了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
  • 修行境界:此诗反映了禅宗追求的无执无住的修行境界,即超越尘世纷扰,达到心灵的清净。
  • 审美情趣:诗歌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和宗教美的深刻感悟,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1. 艺术特色
  • 意象鲜明:诗歌中的意象如“彩云”、“山辉玉”、“花雨”等,形象鲜明,富有诗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优美: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韵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1. 历史背景
  • 宋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朝,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 佛教传播:宋朝时期佛教文化非常盛行,许多高僧大德都有涉及佛教题材的诗文创作,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1. 社会影响
  • 宗教信仰: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信仰者的精神寄托,体现了人们对观音菩萨的敬仰和祈求。
  • 文化传承: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佛教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 读者反响
  • 读者共鸣: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佛教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 艺术鉴赏:对于诗歌爱好者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阅读的经历,更是一次艺术的享受和美的体验。

《观音诗 其十》不仅是一首描写观音菩萨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佛教文化、展示诗人内心世界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佛教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