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八首 其十五

六月连三伏,人间似焰炉。
依稀寒水玉,仿佛冷秋菰。
修竹芭蕉入画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释道璨的《偈颂十八首》之“其十五”是一首表达禅宗教义的诗篇。在这首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禅宗的修行理念以及与世俗世界的隔离。

从内容上分析,该诗反映了禅宗强调的内在修炼与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中的“捉象亦全其力,捉兔亦全其力”暗示了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应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同时,“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则描绘了一种静谧而超然的自然景象,借此来象征修行者心境的宁静与清澈。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禅宗修行方法的描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传达,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越世俗的欲望。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分析,释道璨的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禅宗意象和象征手法。例如,“虎穴魔宫阔步挨,毁僧谤佛不安排”。这里的“虎穴魔宫”象征着佛教中的各种诱惑和困境,而“毁僧谤佛不安排”则表达了对禅宗修行者坚定信念的赞美,即在面对种种考验时仍能保持清醒和独立。此外,“看锢 ,著生铁。因甚云门心肝五脏,被者僧一搂搂尽。”这一比喻深刻揭示了禅宗修行者对于内心世界的掌控和对外界干扰的抵御能力。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直观地体会到禅宗修行的艰辛与美丽。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角度考虑。《偈颂十八首》作为宋代的一部重要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转变和思想潮流的变迁。禅宗在当时不仅是宗教的实践方式,也是文人士大夫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释道璨等人的创作,不仅展现了个人对禅理的深入理解,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一种回应和参与。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理诗的风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这首《偈颂十八首》之“其十五”不仅是对禅宗修行理念的艺术化表达,更是对禅宗思想深刻内涵的诠释。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欣赏到宋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更深入地理解禅宗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