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九首 其六

西湖湖里水,南山山上云。
天台拄杖子,相见笑欣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九首其六》是宋代释如净的作品,体现了佛教禅宗的“直截分明”教义和禅宗的修行方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释如净,字清觉,号灵峰,南宋僧人,生于宋理宗宝祐元年(公元一二五三),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一二三○),俗姓葛,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
  • 他在嘉兴府流虹兴圣寺初住期间创作了此诗,展现了他深厚的佛学修为和高超的文学造诣。
  1. 作品原文
  • 灵山一句无差别,直截分明为君决。
  • 藕丝孔里骑大鹏,竹篦打落天边月。
  1. 诗句解析
  • 灵山一句无差别:表达了禅宗中“即见即是,非有非无”的观念,通过对比“灵山”与“无差别”,强调了佛法的平等性和直接性。
  • 直截分明为君决:这里的“直截分明”指的是佛教中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智慧,而“为君决”则意味着这种智慧可以解决或解答世间的困惑和难题。
  • 藕丝孔里骑大鹏:用“藕丝孔”比喻人的烦恼和束缚,而“骑大鹏”则象征着超越这些束缚,追求自由和解脱。
  • 竹篦打落天边月:这里的“竹篦”代表打击和清除一切障碍的手段,而“打落天边月”则是形象地描绘了消除一切烦恼和执着的过程。
  1. 艺术手法
  • 这首诗采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格化的处理,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深刻,既有生动的自然景观,也有抽象的心灵境界,构成了一幅富有禅意的艺术画卷。
  1. 文化意义
  • 《偈颂九首其六》不仅是一首宗教诗,也是一首具有深刻哲学思考和生活启示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佛教思想的认同和追求,也展示了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视为中国佛教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偈颂九首其六》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原文、诗句解析以及艺术手法和文化意义,可以更深入地领会这首诗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禅宗智慧和人生哲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