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四棱蹈地,入三摩存分别智。
若是有事而不通,知未知伊彼元气。
偈颂十六首 其十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其十四”指的是《偈颂十六首》中的第十四首,这首诗由宋代僧人释如珙所作。在这首诗中,释如珙描绘了一个初至深山的游子,他迷路于山林之中,面对的是一片尘埃满面的景象。《偈颂十六首》是宋僧释如珙所编撰的一组佛学颂诗,共十六首,每首都以四言为主,旨在表达佛教教义和修行者的生活感悟。
从诗歌本身的内容来看,它传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过程的感悟。诗中的“木女穿针山色秀,石人牵线海云生”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以及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平和与深远。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佛教哲学的深入理解,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能力。
这首诗还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例如:“京师出大黄,浑崙不覆藏。朝生金凤子,平地快翱翔。”这里,大黄的出现在京城中并不引人注目,而金凤子的诞生却能在地面上自由飞翔,这象征着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可能孕育出非凡的成就。这样的对比强调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能蕴含着不平凡的可能性。
《偈颂十六首 其十四》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描写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心路历程。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