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九首 其十二

一雨一晴,岩桂加青。
释迦骨髓,弥勒眼睛。
途中无限拖泥者,问渠何日是归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十九首·其十二》是一首由宋朝的释守卓所创作的古诗,全诗共四句,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遇见的拖泥带水者归途的询问和感慨。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释守卓,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
  • 文学地位:释守卓的创作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作品被收录在《续藏经》和《长灵守卓禅师语录》中。
  1. 诗歌原文
    一雨一晴,岩桂加青。释迦骨髓,弥勒眼睛。途中无限拖泥者,问渠何日是归程。

  2. 诗意解析

  • 意境描述:通过“一雨一晴”来表达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的更迭,以及“岩桂加青”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的场景。
  • 象征意义:诗中的“释迦骨髓”和“弥勒眼睛”可能寓意着智慧与慈悲,而“途中无限拖泥者”则象征着世间的纷扰和羁绊。
  • 提问与期待:通过对“问渠何日是归程”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人生归宿的思考和对未知未来的好奇。
  1. 文化价值
  • 佛教文化元素:诗中融入了大量的佛教文化元素,体现了释守卓在文学创作上的深厚功底。
  • 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宇宙真理的追求。
  • 艺术魅力: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宋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后世影响
  • 文学研究:对于研究宋代文学、禅宗思想以及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文化传承: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此诗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 艺术鉴赏:对于文学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而言,此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深刻的美学体验。

《偈十九首·其十二》作为释守卓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之处,也在哲学和文化上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生命、宇宙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