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十四首 其十三

日出心光耀,堂堂更孤峭。
天阴性地昏,风寒早闭门。
不知天地者,刚道有乾坤。
欲明还得暗,打破却浑仑。
争如回首家乡路,寒食依前是暮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二十四首·其十三》是宋代诗人释守卓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介绍《偈二十四首·其十三》:

  1. 作者背景:释守卓,字无为,号灵虚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以诗名世。他的诗歌深受佛理影响,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在解读《偈二十四首·其十三》时,可以体会到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2. 诗歌原文:日出心光耀,堂堂更孤峭。天阴性地昏,风寒早闭门。不知天地者,刚道有乾坤。欲明还得暗,打破却浑仑。争如回首家乡路,寒食依前是暮春。

  3.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引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诗人通过对日出的描述,引出了光明与黑暗的对比,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和经历。接着,通过描绘阴天和寒冷的景象,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最后,通过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偈二十四首·其十三》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现象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思考,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