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告毕,法岁云周。
木人施草,石女行筹。
衲僧了无交涉,那更头上安头。
横担楖栗,笑傲清秋。
要去即去,得留且留。
逢人若问长灵老,向道浩浩尘中斗铁牛。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是宋代释智愚的作品。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是宋代释守卓创作的佛教颂歌,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修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这首诗以其简练而深邃的语言,描绘了禅宗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诗中的“木人施草”比喻了修行者面对世俗生活的琐碎,如同木人施放草料,虽然忙碌却无实际意义;而“石女行筹”则形容了修行者的清净与超脱,她们像石头一样坚硬,行走时不发出声响,象征着内在的平和与安宁。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心灵解脱的境界。
诗中的“衲僧了无交涉”表达了修行者对于一切世事的超然态度,他们的内心如同一尊罗汉,既没有纷扰也无需应对。而“头上安头”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越性,即修行者能够超越外在事物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与独立。
诗中的“横担楖栗”展现了修行者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的从容与自信。他们不仅能够笑傲清秋,还能够随遇而安,这种心态使他们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诗中的结尾“要去即去,得留且留”则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升华。它传达了一种生活哲学: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留下或离开。这种灵活变通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机遇与挑战。
释智愚在《偈颂三十四首·其二十二》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有意退栏,无心耕牧。”这两句诗通过描绘一幅田园生活的图景,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他们不再追求世俗的成就,而是享受当下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正是禅宗所倡导的。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宗教意义的颂扬之作,更是一部揭示人生哲理、表达内心感悟的艺术作品。它通过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修行者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启发人们在纷扰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