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了明长老归长芦

人言棒头出孝子,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野干能作师子吼。
孰云无物赠伊行,喝下铁围山倒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了明长老归长芦》是释宗杲的作品。释宗杲,宋朝的禅宗僧人,以其深邃的佛学理解和独特的禅宗视角著称。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长老深厚的敬意和不舍的情感。

释宗杲以“人言棒头出孝子”一句,提出了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教育观点。他并不认为严格的棍棒教育可以培养出孝顺的子女,而是强调真正的孝顺源于内心的怜悯和理解。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即真正的教育应当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而非外在形式。

释宗杲进一步通过“长芦长老恁么来,妙喜空费一张口”这两句诗句,阐述了对长老智慧的理解。他认为长老的智慧并非需要通过言语表达,而是自然流露。这种看法强调了内在智慧的重要性,与现代心理学中的非言语沟通不谋而合,指出真正的交流不应依赖于语言的华丽装饰,而应基于真诚与共情。

诗的最后一句“野干能作师子吼”,则比喻了长老虽看似普通,但内在的力量却强大有力,能够发出震撼人心的声音。这不仅是对其个人能力的赞美,也象征着其佛法智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与自我修养的新视角。

《送了明长老归长芦》不仅是释宗杲对一个特定人物的深情送别之作,更是一首蕴含深意、启迪心灵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四句诗的解读,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禅宗思想,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佛陀的教导,实现内心的和谐与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