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一百三十五

衲僧相见莫疑猜,布袋结头今日开。
露柱着衫南岳去,灯笼脱帽上天台。
只有云门木上座,终年无去亦无来。
有时独靠古屏畔,觑破门前下马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一百三十五》是释宗杲创作的一首偈颂诗,该诗以简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独到见解。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释宗杲简介: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为南宋时期佛教禅宗高僧,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人,俗家姓吴。他的诗歌创作深受佛学思想影响,以禅宗的教义为依托,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深刻理解。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期,佛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宗杲生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通过诗歌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生活体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 诗歌原文
  • 原文:如天普盖,似地普擎。一念相应,一时清净。
  • 释义:此句描述了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如同一个庞大的整体,天覆万物,地擎四方,万物在其中得以滋养生长。当人们的内心与这种宇宙秩序相呼应时,就能够获得内心的清净和平和。
  1. 艺术特色
  • 简洁的语言:这首诗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直白而不失深意,使读者能够在短短几句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 寓意深远: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来隐喻人生的境遇,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1. 历史意义
  • 宗教与文学的结合:在佛教盛行的时代,释宗杲将佛学理论融入诗歌中,展现了文学与宗教相辅相成的关系。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学的内容,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 启迪后世: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曾在作品中借鉴他的意境和手法,使得这一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 社会影响
  • 禅宗的传播:释宗杲的诗歌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其影响力还远播海外,成为传播佛教禅宗思想的桥梁。
  • 启发现代人: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释宗杲的诗歌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在的修行和心灵的宁静,这对于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一百三十五》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蕴含着深厚的佛学思想和丰富的哲理。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释宗杲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间疾苦的同情。这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一种传承,也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