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汉无置锥之地而不贫,有无价之宝而不富。
睹众善而不欣,遇诸恶而不怖。
一著当阳全提,要且秋毫不露。
有时石火里藏身,却向电影中回互。
塞却临济三玄门,截断岩头末后句。
圜悟和尚赞三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圜悟和尚赞三首·其三》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圆悟克勤。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万法尽皆空,一法不立有。
拈花微笑里,见自见人我。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深邃,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空”与“有”的关系。诗中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方式,展现了禅宗对于“空”的理解。其中,“万法尽皆空”指的是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的,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一法不立有”则是指在这些虚幻的现象中,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这两个观点构成了对禅宗核心思想的深刻阐释。
在诗的第二句“拈花微笑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禅宗典故“拈花微笑”。据说,佛陀在灵山会上,以一朵花作为比喻,示意弟子们领悟禅理。这里的“拈”字,既指拿起花朵的动作,也暗示了禅宗中的“传法”之意。而“微笑”则表示佛陀对弟子们的理解和领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将禅宗的教义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禅宗的核心思想。
在诗的最后两句“见自见人我”中,通过“自见”“人我”等词语的使用,诗人进一步强调了禅宗对于个体自我认识的重视。他认为,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同时也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
《圜悟和尚赞三首·其三》通过巧妙运用意象和典故,表达了禅宗的思想精髓。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人生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