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答桂府黄殿院

桂水在天末,登高生远思。
来书逢岁阙,去梦历峰危。
别浦珠全返,空台柏半衰。
诗成见新月,几负郡斋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答桂府黄殿院》是宋代释希昼所作的诗词作品,这首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受到广泛赞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释希昼:释希昼,生平事迹不详,但根据其诗作风格可推测为宋代文人。释氏文化在宋代极为盛行,释希昼作为僧人可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诗、词、文、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释希昼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鼎盛的时代,其创作必然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原文:桂水在天末,登高生远思。来书逢岁阙,去梦历峰危。别浦珠全返,空台柏半衰。诗成见新月,几负郡斋期。
  • 赏析:此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开头“桂水在天末,登高生远思”描绘了一幅登高望远的画面,暗示着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来书逢岁阙”和“去梦历峰危”,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旅途中的艰辛。最后一句“诗成见新月,几负郡斋期”反映了诗人虽有所成就却未能及时分享给友人的情感。
  1. 主题思想
  • 友情与自然:此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
  • 孤独与坚守:诗中“别浦珠全返,空台柏半衰”两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坚持。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使得他的诗作更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释希昼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善于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使读者能够迅速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 意境深远:此诗通过描绘山水、朋友之间的往来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1. 文化意义
  • 弘扬国学:《寄答桂府黄殿院》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传承文化:通过对古代诗词的研究与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寄答桂府黄殿院》不仅以其深邃的人文情怀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与自然、友情与孤独之间关系的窗口。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了解宋代文化和诗歌艺术的重要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