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诗 其十一

触目堪嗟失路人,坦然王道却迷津。
井藤梗上存馀命,石火光中保幻身。
任老岂知头顶白,忘缘谁觉世闲春。
容颜枯槁元非病,亭沼消疏不是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居诗 其十一》是明朝释弘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态度。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毁誉不干欣厌尽,尘缘终省到茅斋。
    嚼苗辨药神应畅,临水观经意自佳。
    暖谷护花云袅袅,疏林饫果鸟喈喈。
    沧桑任变寰中事,一榻高眠万虑埋。

  2. 诗歌解析

  • 毁誉不干欣厌尽: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评价不关心,只追求自己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 尘缘终省到茅斋:表明诗人已经看破了世间的名利和欲望,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简朴的茅斋之中。
  • 嚼苗辨药神应畅:描述了诗人通过品尝食物和辨别草药来感受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 临水观经意自佳:诗人在临水的环境下静坐阅读,享受着内心的宁静和思想的愉悦。
  • 暖谷护花云袅袅:描绘了春天温暖山谷中的美景,以及花朵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
  • 疏林饫果鸟喈喈:反映了秋天树林中果实累累,鸟儿欢歌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丰收和生机。
  • 沧桑任变寰中事:表达了对世事变化无常的豁达接受,认为无论世界如何变迁,诗人都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 一榻高眠万虑埋:诗人选择在简陋的茅屋里安身,通过高枕无忧的生活,将一切杂念都置于脑后,达到身心的放松和休息。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生活态度。
  • 语言优美:用词考究,句式工整,既有文人骚客的风雅,又不失山林之真意。
  • 哲理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内心的抒发,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思考。
  1. 文化背景
  • 明代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文人多有寄情山水、追求心灵净化的文化倾向,释弘赞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色。
  • 《山居诗》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不仅展示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个人修养。
  1. 艺术手法
  • 对比突出:诗中的自然美景与内心的平和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象征意味: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如云、花、鸟等,象征诗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 情感流露: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刻,通过简单的自然景观表达复杂的生命感悟。
  1. 历史价值
  • 《山居诗 其十一》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明代文人生活、心态和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
  • 它的艺术成就和哲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个人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现代意义
  •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山居诗》提醒人们要珍惜简单生活的乐趣,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 它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诗意栖居的方式,实现心灵的自我救赎。

《山居诗 其十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古代诗歌,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审美体验。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容、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