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诗 其十六

抱朴澄神蕴道光,石炉闲爇六时香。
曳空横野云和静,逗石穿崖水自忙。
晚圃雨来葵叶嫩,晴坡烧后蕨苗长。
一心包尽乾坤内,莫把闲文更度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居诗 其十六》是贯休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隐居生活的自然环境,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一庵冥目在穹冥,菌枕松床藓阵青。
    乳鹿暗行柽径雪,瀑泉微溅石楼经。

  2. 诗歌赏析

  • 意境与氛围:《山居诗 其十六》营造了一个幽静、清冷的自然景象,通过“菌枕松床”和“藓阵青”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接近自然的宁静感。
  • 自然景观的描述:诗中的“乳鹿暗行”、“柽径雪”等意象生动,不仅刻画了动物的行为,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生物的喜爱和观察力。
  • 情感表达: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生活气息。
  1. 创作背景
  • 贯休是一位禅宗僧人,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思想,而《山居诗 其十六》也不例外。诗中可能融入了一些佛家的观念,如空性、无我、涅槃等,这些思想为诗歌增添了一层哲理的色彩。
  1. 艺术手法
  • 象征与隐喻:在这首诗中,“乳鹿”、“石楼经”等元素可能具有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仅是自然景物,也可能象征着诗人的精神追求或生活态度。
  • 对比与平衡:诗人在描述自然的同时,也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通过对比“雪”和“经”,表现了自然界的纯净和人类活动的微妙平衡。
  1. 文化意义
  • 禅意与传统: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山水田园的崇尚,同时也反映了禅宗哲学中的“随缘自适”和“心外无物”的理念。
  • 隐逸情怀:诗中所展现的隐逸生活是对古代文人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人们对于逃离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需求。
  1. 阅读建议
  • 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尝试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意义。
  • 可以进一步探讨这首诗与其他同类题材诗歌的异同,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山居诗 其十六》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更是一种心灵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它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生活状态。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灵感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