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珙上人之庐山

不到庐山不是僧,斯言斯语亦何曾。
珙今兴尽还归去,五老依前倚碧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珙上人之庐山》是宋代诗僧释心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释心月,即诗僧心月,他的创作生涯与佛教禅宗紧密相连,以诗歌传达其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的诗风简洁明了,语言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和哲理。
  1. 原文内容
  • 不到庐山不是僧,斯言斯语亦何曾。
  • 珙今兴尽还归去,五老依前倚碧层。
  •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僧人离开庐山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与世俗生活的思考。”不到庐山不是僧”一句,强调了只有真正修得清净心性的人,才能在庐山这样的圣地找到内心的宁静。而”斯言斯语亦何曾”则表明,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在僧人眼中却可能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已经超脱了世俗的纷扰。”珙今兴尽还归去”描绘了僧人即将结束此次修行,回到俗世中去的情景。”五老依前倚碧层”则可能是形容庐山的自然景观,五老峰巍峨挺立,如同五位老者倚靠着山峰。
  1. 创作背景
  • 该作品创作于北宋末年,当时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危机四伏。在这种背景下,诗僧释心月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深沉的忧虑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关注。
  • 作为宋代诗人岳飞的诗词之一,《送轸上人之庐山》也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1. 作品鉴赏
  • 《送珙上人之庐山》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释心月高超的诗歌造诣。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既有外在的形象美,又有内在的情感深度。
  • 在欣赏这首诗时,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于修行、人生、自然等多重主题的思考,同时也能感受到诗僧释心月对佛教教义的虔诚信仰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1. 艺术特色
  • 《送珙上人之庐山》的语言简练有力,每一个字词都经过精心挑选,既符合诗的韵律要求,又能够准确地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庐山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空灵、超脱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庐山之巅,感受到了诗僧的心路历程。
  1. 文化价值
  • 《送珙上人之庐山》不仅是一首诗文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宋代禅宗诗的一种风格和特点。它体现了诗僧释心月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活哲学的独特见解。
  •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宋代文学的内容,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研究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宗教思想、文人的生活态度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

《送珙上人之庐山》作为释心月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更为研究宋代文学、禅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视角。在欣赏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