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禅人登径山侍痴绝

三年共住不相识,眉目横分鼻脩直。
狭路逢渠何所之,欲上凌霄峰顶立。
凌霄一峰插天高,馀峰起伏皆儿曹。
我曾眺目察秋毫,三千刹海空劳劳。
峰顶老人八十二,湛湛双眸映秋水。
戏笑怒骂謦欬声,总是吾家第一义。
老人问汝来何从,进前叉手宜当胸。
更看武步生清风,何愁老人无笑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善禅人登径山侍痴绝》是一首描绘善禅人在径山与一位痴迷的老人相遇并交流的七言诗,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及人生哲理的深刻联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歌原文:《善禅人登径山侍痴绝》的原文如下:

    三年共住不相识,眉目横分鼻修直。
    狭路逢渠何所之,欲上凌霄峰顶立。
    凌霄一峰插天高,余峰起伏皆儿曹。
    我曾眺目察秋毫,三千刹海空劳劳。
    峰顶老人八十二,湛湛双眸映秋水。
    戏笑怒骂謦欬声,总是吾家第一义。
    老人问汝来何从?进前叉手宜当胸。
    更看武步生清风,何愁老人无笑容。

  2. 诗歌赏析:此诗首句“三年共住不相识”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达了尽管两人同处一地但却未曾真正了解彼此的状态。接着,通过“眉目横分鼻修直”等描述,展现了老人的形象特点,同时也暗示了二人之间可能存在的陌生感或距离感。

  3. 艺术特色分析:此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简洁而富有力量的句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禅宗哲学中的空灵境界。诗中“凌霄峰顶立”一句,不仅形容了山峰的高峻,也寓意着修行人追求的精神高度。同时,诗中还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老人比作秋水般的双眼,将自然景观与人物形象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与深度。

《善禅人登径山侍痴绝》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扇窗,让人们得以窥见宋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佛教禅宗的思想精髓。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