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二十四

至人无己,言犹在耳。
万法作本根,天地相终始。
一占帝与九龄梦,三听山呼万岁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二十四》是宋代著名诗人释智遇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释智遇,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佛教僧人。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有极高的成就。
  1. 诗作原文:虎憎鸡嘴,闻者畏之。后人衡鉴不高,唤作二俱弄险。

  2. 诗句解析

  • 诗中的“虎憎鸡嘴”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尖锐或危险的形象,意指某些事物因为过于强硬或直接,反而让人产生反感。
  • “闻者畏之”则描绘了人们对这种形象的恐惧和回避。
  • “后人衡鉴不高”意味着后人对这种形象的评价并不高,甚至有些贬义。
  • “唤作二俱弄险”可能是指人们将其视为两个极端,即“二俱”(两者皆)都带有“弄险”(冒险或危险的行为)的特征。
  1. 诗作鉴赏
  • 这首《偈颂二十四首 其二十四》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意象著称。通过对老虎与鸡嘴的对比,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时,往往需要谨慎行事,避免过度直白或强硬的态度。
  •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反映了释智遇对于人生和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二十四》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诗歌发展和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