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二十一首 其二

各呈见解,互逞机锋。
石火莫及,电光罔通。
抛下拄杖而立,不同草草。
拈起拄杖便行,亦岂匆匆。
者里著得只眼,许你亲见庞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二十一首·其二》为宋代释正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绘一个修行人的形象,展现了他对于修行的理解和追求,体现了其内心的坚定与对真理的探求。以下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与诗歌内容
  • 作者背景:释正觉是宋代的一位高僧,他的诗作常常表达了他对佛法和修行的深刻理解。
  • 诗歌主题:此诗主要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的心态变化,以及他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坚持与执着。
  1. 诗句解析
  • 千乡万里寻知己: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精神伴侣的渴望。
  • 一语临禨不契梁:这里的“一语”指的是一句话或一种见解,而“临禨”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意指某种预言或征兆。诗人在这里可能表示自己的话语并未能契合某种命运或机缘。
  • 面壁九年居少室:描述了这位修行者选择在少室山面壁九年,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修行方法,旨在通过静心修持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 觅心千古累神光:这句表明了修行者的内心修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不断地寻求内心的光芒,以期达到精神上的觉醒和自由。
  1. 艺术特点
  • 语言精炼:此诗用词简练,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意,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深刻思考。
  • 象征意味:诗歌中的许多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如“石火莫及,电光罔通”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抛下拄杖而立,不同草草”则表现了修行者面对世事的态度。
  1. 文化与思想价值
  • 哲学思考:此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修行和宇宙本质的深入思考,体现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髓。
  • 宗教情怀:通过对修行者的描写,展示了宗教徒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升华的向往。

《颂古二十一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幅描绘心灵深处世界的画卷。它让人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喧嚣世界中保持宁静、追求真理的灵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