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包山大雪戏题

老僧昨夜包山宿,茅屋青灯火满炉。
料得山神心喜我,晓来岩树雪模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至包山大雪戏题》是一首宋代诗人释怀深的作品,全文如下:老僧昨夜包山宿,茅屋青灯火满炉。料得山神心喜我,晓来岩树雪模糊。这首诗通过对大雪中包山的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内心的喜悦和宁静。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诗的内容、背景及意义:

  1. 诗歌原文
    老僧昨夜包山宿,茅屋青灯火满炉。
    料得山神心喜我,晓来岩树雪模糊。

  2. 作者简介
    释怀深是宋朝的僧人,他的生平经历不详,但据历史资料记载,他曾经在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并在政和初年先后居住于镇江府焦山寺和真州长芦寺等地。这些经历显示了他对佛教修行和文化传承有着深厚的兴趣。

  3. 作品赏析
    《初至包山大雪戏题》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冬日的夜晚,一位老僧在包山上住宿的情景。诗句“老僧昨夜包山宿”直接点明了主题,而“茅屋青灯火满炉”则形象地描绘出僧人简朴的生活环境和温暖的生活氛围。接下来的“料得山神心喜我,晓来岩树雪模糊”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通过“山神喜我”和“雪模糊”两个意象,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4.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通过对雪景的描述,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美,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喜悦。这种通过简单景物表达复杂情感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5. 文化背景
    《初至包山大雪戏题》创作于徽宗崇宁初年(约公元1106年),当时释怀深居住在包山,并在大雪之后写下这首诗。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释怀深的创作活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映。

《初至包山大雪戏题》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更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