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寺 其一百十六

更有一般僧,因果殊不顾。
心里似屠沽,口中呵佛祖。
心口不相应,佛祖岂容侮。
投子与赵州,肯踏名利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寒山寺 其一百十六》是宋朝诗人释怀深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人对于财富的贪婪和佛教教义中因果报应的观念,揭示了物质追求的虚幻与道德修行的重要性。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世人贪积财,受尽种种苦。求时多辛勤,守时足忧怖。散时哭不休,死时恋不去。轮回六趣中,只因为物误。

  2. 诗意解析

  • 世态炎凉:诗人通过“世人贪积财”这一描写,揭示了社会上人们为了追求财富而不得不经历的种种辛劳和苦难,体现了社会现象的冷漠与功利。
  • 生死轮回:“轮回六趣中,只因为物误”表达了佛教中的轮回观,即人的行为最终会转化为因果报应,这种观点让读者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精神寄托:诗中的“有酒方开颜,无肉不举箸”和“弃却囊中金,反收路傍土”等句,反映了诗人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视,强调了内心的富足和道德修养远比物质更重要。
  1. 艺术特色
  • 比喻生动:如“轮回六趣”这一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使整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 对仗工整:全诗采用对仗手法,语言简练且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1. 文化背景
  •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展现了宋代社会对于佛教思想的重视程度。
  • 在佛教影响深远的宋代,此类作品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用以传达禅宗的空性思想,引导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心灵的宁静。
  1. 鉴赏与启示
  • 理解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物质追求往往带来的是短暂的快乐和无尽的痛苦;相反,精神上的满足和道德上的修养才是长久的幸福之源。
  • 思考人生意义:诗人通过描绘人生苦乐无常,启发读者深思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应被物质所困,而应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和道德的提升。

《拟寒山寺 其一百十六》以其深邃的哲理、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也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首诗不仅是对佛教思想的传承,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迪,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精神的富足和道德的提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