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补陀岩

岩下溪声倾法雨,岩头云树耸华冠。
游人不入普门境,只作青山绿水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尤溪补陀岩》是由释慧空创作的一首描写补陀岩的古诗,诗中描绘了补陀岩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游人对其景观的向往和欣赏。下面将进行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此诗作于宋朝时期。
  • 作者:释慧空(一九六至一一五八),号东山,俗姓陈。他是宋代的佛教僧侣,以其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现而闻名。
  1. 诗歌原文
  • 诗的开头两句“岩下溪声倾法雨,岩头云树耸华冠”描绘了补陀岩周围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秀美。溪水潺潺,仿佛倾泻出无尽的法雨,而高耸入云的岩石则好似树木的华冠。
  • “游人不入普门境,只作青山绿水看”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景的向往之情。他认为真正的修行者不会进入尘世的境界,而只会欣赏这片青山绿水的纯净与宁静。
  1. 诗的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对补陀岩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嚣、清新自然的意境。
  • 形象生动:“岩下溪声倾法雨,岩头云树耸华冠”等诗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补陀岩独特的魅力,使读者仿佛置身其境。
  • 情感真挚:作为一位僧人,释慧空在诗中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对人间烟火的超然物外,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1. 文化意义
  • 宗教象征:在宋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倾向于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释慧空的这首诗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 审美价值:《尤溪补陀岩》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它通过文字和画面的结合,展示了宋代山水诗的典型风貌。这首诗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鸣和追求。

《尤溪补陀岩》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它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补陀岩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