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寻山但宿春,欲留未得去还慵。
东风莫使归帆饱,放我中流认九峰。
题石室并和澹庵 其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石室并和澹庵 其四》是一首宋词,由释慧空创作。此诗以“百里寻山只宿春,欲留未得去还慵。东风莫使归帆饱,放我中流认九峰”作为开头,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感悟和追求。
从文学价值来看,《题石室并和澹庵 其四》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和对自然美的独到理解。诗中“百里寻山只宿春,欲留未得去还慵”,描绘了作者追寻自然美景时的心情与犹豫,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的无限向往和对现实束缚的无奈。
从艺术表达上讲,此诗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比和转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东风莫使归帆饱,放我中流认九峰”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这种情感的传递方式,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首作品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山水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和文化氛围。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重视文化修养和艺术创造,山水诗、田园诗等都成为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释慧空作为一位僧人,能够将个人的修行体验与自然界的美景相结合,创作出如此具有哲理性和审美价值的诗词,充分显示了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才能。
从思想深度上讲,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思和表达。诗人通过对春光美景的留恋以及对归帆的期待,反映出一种渴望自由与宁静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尤为可贵,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解放的追求以及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题石室并和澹庵 其四》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的体现。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一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