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白上人还丰岩

我初不识丹霞师,迩来偶识丹霞子。
却因其子识其师,云水相悬渺千里。
空生不往丰岩中,丹霞不到西庵里。
如何说个相识来,理契即邻休寐语。
风前把出赠行人,虚空稽首须弥舞。
千载冰岩一日春,悬水落崖声似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白上人还丰岩》是宋代释慧空所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与一位名叫丹霞的僧人的意外相遇及其深厚的友谊。下面将围绕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1. 诗歌内容解析
  • 初识与渐识:诗中描述了诗人最初不认识丹霞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逐渐了解到了丹霞师。这种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反映了诗人对丹霞师的认识过程,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微妙关系。
  • 云水相隔: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诗人无法亲自前往丰岩山与丹霞师相见,只能通过他的儿子来了解丹霞师的行踪。这种“云水相悬”的描绘,不仅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也增添了一份对彼此生活的好奇与向往。
  • 深厚情谊:尽管诗人未能亲见丹霞师,但通过其子的介绍,诗人得知丹霞师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这种通过他人之口来了解对方的方式,既增加了了解的深度,也显示了两者之间的亲密无间。
  1. 艺术特色分析
  • 意象运用:诗中的“我初不识丹霞师,迩来偶识丹霞子”,利用“初识”和“迩来偶识”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变过程,同时“偶识”二字也隐含了对相遇时机的偶然性,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却因其子识其师”,将丹霞师比作一个高不可攀的存在,而丹霞之子则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诗人与丹霞师之间。这种修辞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具画面感和动感。
  • 音乐性:《送白上人还丰岩》在节奏和韵律上的安排也十分考究,如首句的停顿和后文的回旋,都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朗读时的韵律之美。
  1. 历史背景解读
  • 宋代文化环境: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墨客的作品往往富有哲理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释慧空作为宋代的一名僧人诗人,其作品自然融入了这个文化环境中。
  • 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学作品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释慧空的《送白上人还丰岩》也不例外,其中蕴含的禅宗思想为诗歌增添了一层深意。
  • 个人经历:释慧空的个人经历也可能影响了其创作风格。作为一个僧人,他可能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抒发和对佛法的思考,这些思考最终反映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送白上人还丰岩》是一首充满哲思和深情的古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能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深刻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