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妙修造

昔人架屋著闲汉,同道嗔之不与语。
秀峰屋下没闲人,不是超佛即超祖。
佛祖至大渠更超,此屋黄金君勿惮。
下山遍访檀施门,必有奇人咄嗟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妙修造》是宋代诗人释慧空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隐居高远、不随世俗的人的赞赏和尊敬,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超然物外、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下面将简要介绍作品:

  1. 作者介绍:释慧空,南宋时期的僧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诗词而闻名。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浓厚的禅宗色彩,反映了当时佛教与文人之间深厚的联系。释慧空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 诗歌原文:昔人架屋著闲汉,同道嗔之不与语。秀峰屋下没闲人,不是超佛即超祖。佛祖至大渠更超,此屋黄金君勿惮。
  3. 诗意解析:在这首诗中,“昔人架屋著闲汉”形象地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状态,他没有参与世俗的纷争,而是选择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方式。这里的“闲汉”指的是那些远离尘嚣、过着清静生活的人。“同道嗔之不与语”则表达了周围人对他行为的不理解和嫉妒。他们可能认为这位隐居者的行为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可笑。然而,诗人却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这一切,因为他深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秀峰屋下没闲人”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隐居者的独立和超脱。他所处的环境宁静而美好,没有其他人打扰他的清修。“佛祖至大渠更超”一句则是一种比喻,表示隐居者的境界已经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超越了常人的理解。“此屋黄金君勿惮”则是一种鼓励,告诉读者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要勇往直前。最后两句“下山遍访檀施门,必有奇人咄嗟办”则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希望有人能够找到这位隐居者,共同探讨佛法的高深境界。
  4.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释慧空对隐居生活的独特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超然物外生活的追求。它还体现了佛教禅宗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及禅宗与文人墨客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解读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5. 现代价值:《送妙修造》不仅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动态的窗口。它对于现代人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以激发人们追求精神自由、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同时,它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滋养。

《送妙修造》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文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可以深入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精神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