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看五月半旬飔,山上雪花满地飞。
乌鸡昨夜入云外,鹭鹤今朝出紫微。
木马声声嘶北风,金鹅口口啼南枝。
石翁气瘦运步断,玉士情丰竖拳稀。
偈颂四十一首 其十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四十一首 其十四》是释普宁的一首偈颂作品。
释普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禅僧,他的生平与贡献在《佛学人名辞典》中有记载。他不仅是南岳下二十世的无准师范的法嗣,还编纂了《兀庵普宁禅师语录》三卷,这部作品后来被收入《续藏经》中。释普宁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内容也富含深刻的佛理,反映了禅宗的思想和境界。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拄杖子,化为龙”一句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修行者从静坐参悟到顿悟的过程。这种转化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更是内心世界的巨大飞跃。而“拿云攫雾,妙应难穷”则描绘了修行者神通广大、应对自如的境界,显示出释普宁对佛法实践的深刻理解。
从诗意的赏析角度来看,“霈然洪霔,四海皆通”表达了释普宁认为佛法无边,能够普惠天下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上的信仰,更是一种对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和理解。“鼓腹讴歌忘世事,太阳依旧海门东”则进一步强调了释普宁对于超脱尘世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也是他整个生命追求的目标。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首诗,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首诗词的记录,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释普宁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但他的诗歌展现了他对佛法的坚持和对世界的积极态度。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偈颂四十一首 其十四》不仅是释普宁个人修行历程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释普宁的人生哲学和他对佛法的理解,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他的作品和所处的社会。